出海东南亚实战攻略:深度剖析市场机遇与挑战

飞往越南的航班上,满是中国面孔,他们或去出差,或返回工作岗位。这股涌向东南亚的热浪,真实得无需言语。

全球市场远大于中国本土,这是商业常识。野心、视野、百折不挠的执行力,这才是企业家远航的“三件套”,而非所谓的“万事俱备”。因为,无论你准备得多周全,现实总会给你一个措手不及。

当然,出海并非新鲜事。但今天的出海,早已不是二三十年前“产品卖出去就算成功”的1.0版本,也不是仅仅“服务和人员跟进”的2.0版本。

一位印尼的朋友将出海3.0版本定义为——体系出海。这意味着生产、供应、销售、研发乃至融资的全方位本土化。

驱动这场3.0版大迁徙的,是几股力量的交织。其一,中国企业的实力今非昔比,在技术、管理、尤其是供应链效率和数字化能力上,对东南亚同行形成了某种“代差”优势,甚至带着一股“碾压”的自信。其二,国内市场的“内卷”已是切肤之痛。

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叠加,逼着企业家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远方。于是,看似“不出海,便出局”的焦虑,并非空穴来风。然而,出海绝非“避难所”,而是强者的竞技场。

那些在国内本就步履维艰,妄图到海外碰运气的企业,往往最先倒下。为何?天时地利人和,一出海,“地利”与“人和”便失了大半。即使是强者,也切忌将脆弱的业务线贸然移出,那无异于自断经脉。更要避免销售与制造两线同时“零基础”起步,那只会陷入首尾难顾的窘境。

事实上,即便是国内的行业翘楚,在东南亚深耕十余年仍未盈利的,也大有人在。大企业尚能“熬”,中小企业呢?持续的亏损面前,往往只剩断腕止损一条路。

那么,在这片机遇与陷阱并存的热土上,究竟有哪些“门道”是出海者必须洞悉的?

攻略一

放下傲慢

敬畏本土

到了别人的地盘,就得老老实实把自己当“外国人”。尊重当地文化、风俗乃至消费习惯是第一课。别想着你能轻易“教育”市场,改变当地人的喜好。哪怕他们的需求在你看来多么“落后”,那也是真实存在的市场。

适应它,迎合它,远比改造它来得明智。

越南的摩托车大军曾让初来乍到的零售商兴奋不已,以为车水马龙便是商机。结果呢?没有足够停放摩托车的地方,导致门可罗雀。这就是本土化认知的代价。蜜雪冰城、名创优品这些如今看似顺风顺水的品牌,哪个不是在碰壁后才悟出适应本土的真谛?

更要警惕的是“总部傲慢”。远离一线炮火的指挥官,往往对战场的复杂性缺乏体感。授权不足,决策链条过长,是出海企业的大忌。记住,灵活反应的前提是充分授权。

攻略二

告别“价格战”

拥抱“品牌观”

“成本洼地”的时代正在远去。越南、印尼的人工、土地、水电成本持续上涨,单纯为降本而迁移生产线,其节省的费用很可能被不完善的供应链和较低的劳动效率所抵消。

那企业还图什么?税负差异(如规避对美关税)和市场潜力是更现实的考量。

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重蹈覆辙。当年中国摩托车企业兵败越南的教训,至今仍是悬在中国制造业头上的警钟。为了低价,牺牲质量,陷入恶性循环,最终不仅丢了市场,更败了声誉。

今天的出海者必须汲取教训:无论产品多便宜,品牌意识不能丢。这意味着坚持产品调性,谋求长期价值,赢得复购,而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短期价格拼杀。

攻略三

融入进当地

警惕老乡坑

语言、信仰、文化的亲近感,让许多出海者习惯性地扎进华人圈子。这在初期无可厚非,但长久来看,必须“沉下去”,主动接触本地商家、机构和民众。学点当地语言,效果远胜于要求几十个本地员工学中文。

但融合不等于盲从。尤其要警惕的是,“中国人专坑中国人”的戏码在海外屡见不鲜。打着“同乡会”、“商会”旗号,结交“能人”,许诺解决难题,最终钱财散尽,杳无音信的案例,足以让每个初来者警醒。保持距离,多方核实,是基本的生存法则。

攻略四

合规是底线

更是护身符

守法合规,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可能处处是“坑”。东南亚国家的法律法规变化快,解释空间大,有时甚至朝令夕改。我们自带的小礼品在越南海关被卡,就是一个微小的例证。

更严重的是,一些看似“灵活”的操作,可能埋下巨大隐患。比如,为满足某些岗位必须由本地人担任的规定,或银行开户需本地人出面,而临时找人“代持”。疫情过后,一些创始人发现公司控制权早已旁落,追索无门,令人扼腕。

国内的“习惯”在海外可能就是“违规”。招聘广告上明确标注性别、身高、体重限制,在国内或许司空见惯,在很多国家却是明目张胆的歧视性违法行为。

同样,认为税务局和税务法庭“穿一条裤子”,放弃上诉权利,也可能让你错失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。聘用当地专业的法律和税务人才是必要投资,而非可有可无的成本。

攻略五

老板“沉下去”

团队“找出来”

出海,老板是“定海神针”。三一重工那位在印尼卖出第一台吊车的校友,讲述的“汗流浃背换西装”的故事,是无数拓荒者的缩影。

老板每年至少在当地待上四个月,这被认为是深入了解实情、做出明智决策的底线。人才方面,要“找人”而非“招人”。主动出击,而非守株待兔。关键岗位,影响巨大。哪个岗位关键?因地因时而异。

有企业家甚至直言,在东南亚设厂,总经理和保安队长,他必须亲自面试、反复考验。为何?一个不靠谱的保安队长,一夜之间就能搬空半个工厂。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。

此外,理解当地的权力结构和信息渠道也至关重要。政府官员的能量或许有限,但议员、民间组织、工会乃至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,其影响力不容忽视。国内那套公关和推广逻辑,在东南亚很可能完全失效。

地缘政治的暗流、宗教文化的禁忌(切记地图的细节,尊重祷告的习惯)、合规要求的收紧、商业欺诈的陷阱、乃至人身安全的威胁和价值观的冲突,都是出海路上潜伏的礁石。

出海东南亚,是一场艰苦的修行,充满了不确定性。但正如每一次伟大的航行,风险与机遇总是并存。对于那些拥有实力、决心和智慧的中国企业而言,这片热土,依然值得扬帆起航,去开拓属于自己的新大陆。只是,务必牢记这些“门道”,方能行稳致远。



<伙伴愿景俱乐部>简介

伙伴愿景俱乐部是一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盈利组织,秉持 “我为伙伴,伙伴为我”的发展理念,通过链结中国和全球华侨人脉与华商资源,为商业合作、企业出海多方共赢建立信任基础,实现“聚合人脉资源,赋能伙伴企业”的美好愿景。